当时间逝去,我所经历的虚幻,终究成了真实
这篇文章主要来聊聊二次元的相关话题,主要讨论的是我在2021//9 - 2021/11期间陷入迷茫,不停看番剧而产生的一些思考。文章的开头容许我拖沓些许,先聊聊“艺术”。
艺术
我这个人还算有些许艺术阅历,之前玩过吉他组过乐队做过音乐,所以也对艺术有些狭隘的见解。愚以为,人类之所以创造艺术,不外乎“对抗时间”与“创造时间”两个目的。
任何人类强者都敌不过时间,这是公认的事实,人类这种三维生物,注定要被第四维之时间轴支配,物品、记忆与个体注定要随风消逝。但是人类并不是孬种,人类最擅长的事情之一便是反抗,因此便想方设法用各种技术重现逝去的时间,使某些珍贵的东西尽量久的传递下来。虽说在空间中,无论如何时间都逝去了,事件无论如何都已经结束了,但是信息是可以被记录的,后人可以通过信息的解码去还原、去感受、去体悟。这种方式确实能够让事件的寿命无限延长,并且保留一部分“事件的灵魂”。比如我们现在还能看到上古时期留下的壁画,遐想当时发生的各种事情,可以说壁画上记录的事件确实完成了超越时间的壮举,并且如果记录得当,我们甚至能微微感受到某个篝火晚会的热火朝天、某个部族冲突战争的冰冷血腥.....
但是,信息的传输终究是有损的:人类用壁画记录影像,后人观摩时,会无法理解事情的起因结果,无法观察特定的细节,无法感受当时场上的氛围。于是人类开始发展对抗信息损失的手段,用文字记录流程,用摄影采集细节,用音乐模拟氛围,用视频还原场景.....致力于刻录下事件的每个信息,并用最保真的解码手段,将场景、情感、气氛再次带到人们身前,形成全方面的“体验”,从而还原出最完整的“事件的灵魂”。
实际上,发展到现在这个节点,艺术早已超脱了“对抗时间”的使命。人类不满足于单纯记录体验了,而更想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全新的体验。现代的绘画艺术趋向于抽象,画家希冀于用线条与色彩组合出百万年间人类从未于自然界观测到的、给人灵魂以奇异的新感受的影像。比如荷兰画家彼埃·蒙德里安,追求仅用色彩与线条来表现某种“精神宁静”,以下是其代表作之一《红黄蓝》。
艺术,就是创造体验。
有人追求抽象的体验创造,自然也会有人追求具体的体验创造。镜像神经确实是人类进化的伟大造物,人类强烈的共情能力正是镜像神经所带来的。我们能通过不同的途径(看书,看视频,听音乐等等)感受某个不存在的场景的气氛、感受到某个不存在人物的情感,让人类就算在物质无限蜗居的条件下,拥有了精神无限自由的权力。小说、漫画、动漫、游戏、电视剧......这些都是不同抽象程度的下人类所创造的、情感与事件的载体。这些造物,带给了人类社会无与伦比的福祉与价值。
二次元
在众多艺术载体中,我钟爱动漫,尤其是日漫,我们业内管它叫番剧。对番剧的偏爱,或许可能源自青涩年幼时的心智被充斥着无数美少女的花花世界所引诱。但是经过了这么多的时间,再回过头审视从前的自己,我已经不能用“误入歧途”来解释我的二次元生涯了。
在漫漫进化长途中,人类获得了对抽象物体的极强的解析能力。远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需要躲开任何潜在的威胁,比如把模糊的长条状体认为是蛇,把二分叉的树的倒影认作是歹人(据说原始时期人类常常会为了争夺资源争斗,所以对于人类来说,人本身就是需要警惕的对象)。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是会优先把倒着的拖把想象成为披头散发的女鬼。
婴儿般可爱的猫猫
这种抽象解析力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了相当可观的创作空间,动漫正是基于这种解析力而诞生的。动漫角色的构成是异于现实的,一般来说其头部的占比会略高,眼睛会偏大,眼睛的细节一般会比较讲究,而其他的五官比如嘴鼻耳等会比较简略,而这正好契合人类的解析模式的特点(人与人相互观察时,首先注意脸部,在脸部中又尤其注意眼睛)。因此就算动漫人物本身仅仅是个二维的,结构不真实的图像,人类也会感受到一种莫名地情切感。这也可能人类喜欢猫猫的一大原因(猫猫通常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小小的嘴巴,契合人类的解析审美特点)。可以说,漫画致力于抽象出人类最适宜观赏的二维图像,并且弃掉一些无用的细节。这使得在同样的注意力损耗下,人类观赏番剧获取信息的效率与舒适度,都可能会高于其他同类型的载体。同理,体验的形成也会更高效。
千反田爱瑠
另外,番剧的本质属性——图画,也使得番剧能够胜任无限种题材的作品。只要作者愿意,番剧能够可爱清新日常、也能够酷炫刺激热血;可以黑暗冷酷血腥、也可以抽象迷离梦幻,因为色彩与线条足以主宰大部分的视觉感知。因此在观看番剧中所感受到的大千世界的精彩,远胜于我们平凡的日常。而这种精彩,并不需要昂贵的代价,一杯茶,一对耳机,一个屏幕与一个下午,便足矣。
补偿
我认为,当今时代的人生,是必然有遗憾的人生。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人类几万年积攒下来的知识仓库,并天生持有着,使用它们创造价值的宿命。这个世界目前是一个代价交换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人必须要创造价值换取钞票,再用钞票去购买别人创造的价值。想要跳出这个因果循环,就必须要极致的机遇,而大部分人都仅能作为庞大的交换机器中的一个普通的零件而生活,利用自己的痛苦和劳累,换取必要的生存。
然而这确实是不可逆的。我们现在的时代,中国的新时代,是无数先烈同样的痛苦和劳累,甚至是奉献了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因此我们每人都要献出自己一部分的青春去进行九年义务教育,补偿前人痛苦的义务教育,并且在这个卷的不行的社会中激烈地竞争,换取国家的强大与高速发展。这势必带来一些代价——失去做傻事的时间,失去睡午觉的时间,失去与他人交流的时间......
笔者接受的也算是中上等级的精英教育了,笔者并没有什么资本实力,但是客观的说有一些天赋。上的高中不算全市最好,但也排得上名次。在年轻懵懂,涉事未深,青春最应该耀眼的年纪,六点起床,十一点睡觉,为了一点点分数爆刷五三白皮书;只能在封闭的校区中勉强靠着一些寻欢作乐,玩玩教室的电脑啦,隔墙取取外卖啦之类的。
笔者算是幻想家,至少高中的时候也干出了一些只敢写在小说上的事。但是代价就是复习的不足,进而高考失利,最后滚进了某知名985院校的次级专业(所谓次级,说白了也就是不赚钱罢了,专业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确实没达到我的期望...)。然后,为了补偿所犯下的“罪孽”,在徘徊了半年之久又开始热血沸腾地卷了起来......现在想起来,青春的记忆终究只是写了一半的诗,下半章,是秘密麻麻的公式与遗憾。再想提笔时,纸张早已遗失在记忆的深处。现在我的面前,只有冰冷的屏幕,与已经麻木的,熟练敲打键盘,再也拨不动吉他的手指。
我很认可,“希望,会产生等价的绝望”。每一份快乐和幸福的身后,必然承担着某一份悲伤与痛苦。这份痛苦可能来自于革命先辈壮烈的牺牲,可能来自于某个干部深夜劳作的疲惫,可能来自于某个底层农民工无力的叹息......所以那些成天混迹街头的混混是可恨的,他们占用了太多别人的痛苦来换取自己的自由;所以那些辛勤劳作的农户是值得同情的,因为他们为了更多人的福祉承担了更多的劳累。在这种因果循环下,一个人终究无法不惭愧地享受到,完整的青春与完整的幸福。失去的,说不定是从未触碰过的初恋,抑或是越走越远的朋友们,或者是从未发光过的幻想,这些可爱的闪闪发光的东西被牺牲了,作为代价来换取等量的福祉,留存于人类发展的光辉历程之中.....
这些碎片,以另一种方式回到我的身边时,已经是大学了。没错,就是番剧。日常番搞笑番战斗番恋爱番,从未举办过的文化祭,从未见过的大海与烟花,缺失了的笑声与游戏,被害羞地藏在心底的小小幻想,以及终究还是缺失了一片的恋爱,全部悉数奉还。在我眼前绽放的,是无限接近完整的幸福的世界。
幻想
二次元可以说是理想乡了,作为一种经过商业加工、发展至今的老道艺术载体,它全全滤去了生活的无奈与心酸(一部分催泪向、黑暗向除外),让可能的最美好的生活,以一个生动的方式展现在众人面前。
怎么可能有那种动不动就傲娇的金发萌妹,怎么可能会有每次到绝境就爆发的神秘力量,怎么可能有那种奇怪的有烟无伤定律......它替我们去掉了所有的不甘与心酸,那些快乐的日常番剧,甚至连打工、职场PUA这类的事情,都能展现的那么轻松。但是实际上又怎么可能是这样的呢?每个人的不幸与幸福加起来的总和总是差不多的,而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已经溢满了幸福的画面,是已经完完全全走远了的正态分布...(当然,这里主要讲日常番,恋爱喜剧之类的)
然而这正是番剧该展现的,番剧的使命,是引领人们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冲破了命运与规则的,理想的世界——让那些被生活折磨的疲惫无力的人找到一个轻松快乐的日常,让那些幻想之火接近破灭的人找到一段热血沸腾的冒险,让那些被条条框框锁死的人找到一个可能的异世界......这就是我欣赏番剧的地方,它是幻想的催化剂,刺破了虚伪而无聊的现实。
我不会忘记我在SAO经历过的生与死的冒险,不会忘记我在日本高中和一群男子高中生经历过不是日常的日常,不会忘记与高木同学经历的点点滴滴,不会忘记斩鬼队的浴血战斗,不会忘记金木小天使经历过的痛苦,不会忘记吸收了全世界污秽的樱满集,不会忘记会画黄色插画的妹妹,不会忘记两个终极傲娇在学生会发生的恋爱决战,不会忘记哦啦哦啦哦啦哦啦与赛高你嗨铁鸭子哒......太多了,这些记忆碎片,拼凑出一个绚丽斑斓的,我的半个青春。
可惜的是,正因为如此,番剧才应该被警惕,在屏幕背后的、恍若隔世的世界是如此的迷人,是如此的容易触达,让人想要义无反顾地放弃一切往里面跃去。但是虚拟终究是虚拟,在时间轴上它只能存在12集这么点长度,它是昙花,是镜花,感叹它美丽的同时,也不应该贪心它能久留。疯狂的如宗教般的举动,只会玷污短暂而圣洁的美丽。我想所谓死宅之流,正是如此,他们是游走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流亡者,付出一点点观看的成本就能获得如此多的幸福,让他们已然忘记了现实世界的义务与责任。
不可能经历的史诗
真实
在元宇宙概念被热炒之际,有一个哲学命题也被激烈的讨论,那就是“生存在虚拟世界真的算是真实吗?”
人类所探究的这个世界也远不算真实,我们看不到红外线与紫外线,听不到超声波,闻不到微妙的化学物质的气息。人类通过感官采集周围世界的信息,然后在头脑中还原出事物逻辑的一般面貌,就是一个摄取信息然后解码的过程而已。因此可以说,吸烟能感到快感,这种由多巴胺产生的快感,在大脑中形成的感觉,与比赛拿了一等奖没什么差别,虽然我很不认可前者就是了。
所有的横线都是平行的?
《黑客帝国》中的男主神经被阻断,电脑对其大脑模拟出了一切可能的神经活动,使其生存在一个恍若现实的虚拟之中。那么,在这个虚拟世界中男主所经历的友情难道是假的吗?所有的痛苦挣扎都其实在对空气自作多情吗?我不这么认为,一个人的经历,感受到的感情,当这些真正作用在大脑中,创造出灵魂的涟漪之后,就已然成为“现实”。唯有这些都成为了“现实”之后,才有人去追星,才有人去和初音未来结婚,他们所获得的小小幸福,都是真实的。
看番剧的时候,我不认为我们是作为旁观者参与其中的,这可能需要一些心理学的理论来论证,目前我还无法给证明,或许就是镜像神经的作用?不过,在我不算短的二次元生涯之中,我能感受到我的情绪与番中的人物微妙地链接了起来,日常的轻松、战斗的热血、失败的不甘、恋爱的青涩......看完一部番的怅然若失,是我在各种毕业和离别中甚至都没感受到的。
镜像神经具有极强的共情能力,这让人能体悟让人的悲伤,分享他人的快乐,甚至能够感受到他人受伤的痛苦。这些感触,在看番剧的时候体现尤甚。在因此我认为,镜像神经至少模拟出了70%的番剧中的感情流,环境的光影变化、剧情的起承转合、人物的悲欢喜乐,这些元素创造出的灵魂的涟漪,跟真实无异。
更甚之,一集番剧仅二十多分钟的时间,但是其中发生的事情,说不定是花十年也无法凭借机缘遇见的。在消沉的这几个月里,鬼知道我经历了多少轮精彩的青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无论如何奋斗都接近不了的事情;而这些,我透过窄窄的屏幕,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看见了,它补全了我灵魂中缺失的碎片,让这个伤痕累累的躯壳感受到了温暖的宽慰。
现实
然而越是梦幻美妙者,越应该警惕。观看番剧这种几乎零成本就能获得的无上的快乐,被滥用的可能性相当之大。
之前提到过,这个世界是代价的世界,番剧是他人创造的,有价值的东西。无限汲取他人创造的福祉,自己不创造相应的价值,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崩坏。所以无论如何,都应该重新步入这个平凡而荒凉的现实,去寻找自己的星辰,这是义务,也是使命。
道路从来都是坎坷的。看清楚身上肩负的东西,家人的关爱,先烈的牺牲,他人的奉献...然后感谢所遇到的美好的二次元,最后,启程。
唯有肩负,使人强大
[文章导入自 http://qzq-go.notion.site/4b22f6652ff54e14ae212ace7a1bd606 访问原文获取高清图片]